花间河山美如画 ——读朱俊诗集《花间河山》

2023-01-31 13:32     /www.cqnewsw.cn

吴联平《花间河山》是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、宣恩县作家协会主席朱俊先生新近出版的诗集,获湖北省恩施州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“五个一工程”优秀作品奖。捧读《花间河山》,犹如手捧一幅优美绝美的山水画,美得惊艳,美得惊诧,美得惊奇,就像他的名字“朱俊”,可谓“天生俊气自相逐”,大有“出与雕鹗同飞翻”之势。

作者是诗歌老手,也是诗歌高手,其作品经常见于《星星诗刊》《诗歌月刊》《诗选刊》等刊物,多篇诗作在国内比赛中获奖。《星星诗刊》的编辑任皓女士评价说,《花间河山》就像立在鄂西山水边上的吊脚楼,清新静谧、自然质朴,当春来,芳香依序释放,在天青色的水雾之中,流动着无处可放置的诗性与美学内涵。此评价可谓高矣,不得不说作者是才华横溢之人。

任皓女士还评价说:“他(朱俊)笔下山河原野、四季更替、村庄故人,根植于传统土壤,超脱出寻常阡陌的灵性,将精神疆域拓展到更精微而高远的地带,在诗性的高峰体验中弥合一切存在的乡愁,激活了新时代乡村诗歌写作新的维度。”任浩女士从诗歌的专业角度对《花间河山》进行了诠释和注脚,可谓一语中的、精准独到。我是写散文的,我不会写诗,更不敢评诗,只是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和视野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,权当是班门弄斧之举,还望各位不要指责和诟病。

《花间河山》的意境优美。众所周知,诗歌是需讲究意境的,而且讲究意境优美。所谓意境,是指作者在诗歌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,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、虚实相生的形象。同时,也包括作者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。读过《诗经》的人都知道,其意境自然优美,平中见奇,描写的虽然都是采薇叶、采荇菜、采卷耳、采樛木、采芣苡等生活琐事和生活常事,但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。《花间河山》突出意境之美,以小见大,以平见奇。作者写序独树一帜,不走寻常路,不走老来路,而是另辟蹊径,也以诗代序,给整部作品增添了不一样的光彩。

“传说远古而来,带着罗裙锦帐/倒影在一湾碧水里,波光粼粼”“一叶春色,顺江而下时/泡开了六朝古都的烟云”,这是作者序诗中的句子,读来意境之美爆满,给读者增添了想一睹为快的欲望和悬念。整部作品分为景起花间、一页河山、诗间故人、月落五更等四章,每章的章名就是一句绝妙的诗,就是一幅优美的画,就是一帧朦胧的照,就是一曲曼妙的歌。仿佛让你行进在花丛间,仿佛让你游走在山河里,仿佛让你与故人聊着天,仿佛让你在月落五更时思念着月,现场感和体验感十足。整部作品共90篇诗作,每篇诗作都凸显意境、突出意境、彰显意境,力求做到“无意境不成诗”“无画面不成诗”。即便写晚院烟火、故乡的雪等这些极其普通的事物,也写得酣畅淋漓,画面感和意境美充盈。如“稻谷和星星一起/在秋季,被收割回家/晾晒,舂米/窖藏了一个秋天”“推窗问雪,夜里,请说实话/来的路上有没有看见/捏着梅花的人/在酒杯里掺了一捧雪花”。

《花间河山》的情感唯美。不管是散文也好,还是诗歌也罢,都需作者有感而发,不是无病呻吟。有感而发的作品有血有肉有骨,能在第一时间引起读者的共鸣和认同,抓攫住读者的心;而无病呻吟的作品空洞空泛空言,即便你强求读者读千遍阅万遍,读者也无半点印象,引不起丝毫共鸣。这犹如水中之月,犹如镜中之花,犹如空中楼阁,犹如无本之木,即便表面再美,也入不了地、扎不下根、结不了果,更入不了读者的眼,进不了读者的心。诗歌要在读者心中扎下根、结出果,就必须如春雨一样“润物细无声”,但靠的就是情感维系、感情支撑和接地气的语言。

可以说,《花间河山》的情感维系是到位的,感情支撑是有力的。作者生在宣恩,长在宣恩,宣恩就是他的家乡,即便他走到更广阔的天地,宣恩亦是他的故乡。作者对宣恩倾注着情感,感情深厚而浓厚,他用脚步丈量了宣恩的山山水水,用眼睛观瞻了宣恩的一草一木,用大脑思考了宣恩的前途和命运,这些情感都倾注在他的一诗一句间、一词一画间。字里行间都是作者的真情流露,都是作者的情感迸发,都是作者的感情抒发,这是最难能可贵的,也是诗人最高贵的品质。诗人关注着宣恩的一山一水,关心着宣恩的一人一物,关切着宣恩的一草一木,即便是云起台、凌云塔、墨达楼等这些景致景点,还是贡水河的白鹭、阳光里的月亮岩、南风里的村庄等这些小事小物,还是开出租的师傅、卖麻辣烫的嫂子、推石磨的舅妈等这些凡人凡事,作者都是感情满满、情感爆表。比如作者在《三叔的刨子》中写道:“刨开过一个姑娘的花衣裳/一场酒宴,把姑娘变成了我的婶娘”“刨开月光,碎屑散开在夜空里/满天星光”。又如在《睡在水井里的月亮》中写道:“回乡的人饥饿的时候/扒拉几口月光,填饱相思的皮囊”。

《花间河山》的语言华美。诗歌的语言极其讲究,比起意境来说,有过之而无不及。如果诗歌的语言粗制滥造,像懒婆娘的裹脚布,读者读诗就如嚼蜡,就如咽粪,就如舔臀,既恶心难以下咽,也无半点营养可言。诗歌的语言要高度集中、概括地反映生活,在抒情言志上,要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,并且要有丰富的想象、联想和幻想,具有音乐美、律动美和画面美。诗歌虽为静物,要达到与读者共情共鸣共享的效果,就得静中有动,诗中有画,画中见诗。只有动静合一、诗画相融,诗歌才能达到最高的艺术效果。不管是浪漫主义诗人李白,还是现实主义诗人杜甫,他们的诗作画面感强,总在诗中能想象到虚幻的画面,而且语言华美,想象力极强,常常给读者意想不到、匪夷所思的效果。

读罢《花间河山》,其语言也是极其讲究的,做到了精炼、简捷、明了,不拖泥带水,不婆婆妈妈,不连篇累赘,读起来美感十足,音乐感和律动感十足。作者的想象力也是超乎读者想象的,诗歌中不经意冒出一两句,常常给读者耳目一新、焕然一新的感觉。同时,作者的诗歌语言达到了高度和谐、高度融合、高度统一的地步,不仅实现了诗歌与自然的和谐、与人物的和谐、与万物的和谐,而且达到了所谓名言、名句、名作的高度。作者诗歌的语言,犹如在天青色的雨雾中,为你捧出的一盅绿茶;犹如在围炉间的夜话里,为你端出的一壶老酒;犹如在花丛间的月光下,为你呈现的一杯古茗……比如“大地的皱纹,千沟万壑/被南来的雨水充盈/整个村庄被喊醒/启明星消失在淡蓝的天际”“贮藏在花椒壳里的相思/被手起刀落熟练收割/酥酥麻麻/山峰和月亮相拥而眠”“烟锅子磕开寂寥/火红的烟头将村庄的冬季点燃/时常盯着前方的眼睛/岁月在里面打转”等等。

同时,《花间河山》还有诸如韵律美、节奏美、含蓄美、朦胧美等等,在此不再一一赘述,不再一一品评。我只想抛砖引玉,望更多的读者来读《花间河山》,来评《花间河山》,来推介《花间河山》,让《花间河山》如星光灿烂,如烈日中天。

作者:吴联平,男,1970年12月出生,湖北省巴东县人,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,宣恩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。

[责任编辑:齐晨豪]